赵嘏的一首思乡七律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颔联两句更是千古名句
唐文宗大和六年,西风卷着霜色掠过古城墙,将失意的赵嘏困在异乡楼阁。
科举落第的他,望着经霜红叶如离人泪般飘零,听寒鸦在铅灰色天空下哀啼,那缕穿透薄雾的笛声,终是撞碎了他心中最后的防线,创作了下面这首七律。
若你也曾在异乡的街头驻足,在某个瞬间突然思念远方,不妨随我走进赵嘏笔下的秋景,看他如何用诗行,将飘零的乡愁酿成跨越时空的绝唱。
图片
《长安晚秋》
赵嘏〔唐代〕
云雾凄清拂曙流,汉家宫阙动高秋。
残星几点雁横塞,长笛一声人倚楼。
紫艳半开篱菊静,红衣落尽渚莲愁。
鲈鱼正美不归去,空戴南冠学楚囚。
这首诗的大意是:
拂晓的云与雾气攀在漫天游动,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。
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,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,
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,一丛丛似开未开,仪态十分闲雅静穆;水塘里面的莲花,一朵朵红衣脱落,只留下枯荷败叶,满面愁容。
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,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。
赵嘏,字承佑,楚州山阳人,唐代诗人。颇有诗名,尤工七言律诗,清圆熟练,律切工稳。《全唐诗》称其“为诗赡美,多兴味”。
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,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,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。
图片
首联点明时间(拂晓)和地点(长安),云雾缭绕,秋意浓重。
"凄清"二字奠定了全诗萧瑟的基调。"汉家宫阙"借指唐宫,暗示帝都的壮丽与肃穆,而"动高秋"则赋予秋景以动态感,仿佛宫阙随秋气摇动。
颔联以工笔勾勒晨景:残星未褪,北雁南飞,笛声悠扬,游子独倚高楼。
"雁横塞"既写实景,又暗喻诗人漂泊他乡;"人倚楼"则刻画孤独形象,笛声更添寂寥。
此联因意境高远,连杜牧读罢,都忍不住称他 “赵倚楼”。
颈联转笔描写近处景物:篱畔菊花半开,静谧淡雅;水边莲花凋零,红瓣飘落。
"静"与"愁"形成对比,菊花傲霜而莲萎谢,隐喻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对时光流逝的感伤。
尾联抒写胸怀,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。
"鲈鱼正美"化用西晋张翰思乡辞官的故事,表达归隐之愿;
"南冠楚囚"典出《左传》,喻指诗人困居长安、身不由己的窘境。
"空戴"二字凸显无奈与自嘲,思归而不得的苦闷跃然纸上。
在这首七律中,赵嘏以细腻的笔触,将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一一铺陈。
他写红叶飘零、寒鸦哀鸣、笛声悠扬,看似在描绘秋日的美景,实则每一处景色都饱含着思乡的愁绪。
长安,这座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繁华都市,于赵嘏而言,不过是异乡客地。
纵使它车水马龙、灯火辉煌,也抵不过故乡的一缕炊烟、一声乡音。
这份乡愁,在清冷的秋景衬托下,愈发浓烈,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,越酿越醇,让后人读来,也不禁为诗人的情思所感染,沉浸在那片跨越千年的秋意与乡愁之中。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“普特会”要来了,谁能笑到最后?
- 下一篇:没有了